当前位置: > 学院巡礼 > 正文

学院巡礼

学院巡礼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育人为本,追求卓越,全面提升材料类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4-05-31 浏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1年,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建有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科学教育(2024年获批)三个本科专业,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54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29人;教职员工60余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5人,9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82%以上。教师队伍中国家级人才计划5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省部级人才计划19人次,省级创新团队带头人5人。目前,材料学科ESI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718‰。

目标引领,创新驱动,赋能科技成果促育人。学院坚持“突出特色、注重基础、加强应用、发展交叉、促进联合”的科研工作方针,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近五年,学院师生在材料、工程、能源等领域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70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专利160余件,完成工程技术转化及应用项目近100项。在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省部级及企业横向项目70余项。学院引导教师将学科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制定《材料学子科研创新基金管理办法》,面向本科生资助科研课题,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院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向布局

内涵发展,夯实基础,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学院坚持“以本为本”,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三主体三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聚焦专业与课程建设,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材料化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入选软科A类专业。近五年,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稳步推进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已出版本科生教材5部,立项省级优秀教材培育项目1项。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学院重视富有内涵的教学条件建设,不断扩大实验教学开放度,现有本科生专业实验室10个,总占地面积770.82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331台套,总价值1802.3万元。

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14E334

本科生实验室

五育融合,多措并举,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学院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突出学习实效,落实五育融合,以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学术型、技术型与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为目标。近五年,本科生升学率保持在60%左右,深造高校主要集中在“双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院所,多位学生赴海外知名高校深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本科生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1项;参与“挑战杯”竞赛获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省级金奖1项、银奖1项。学院鼓励教师带领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2015至2023年本科生参与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篇。

4F666

近年来学院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情况

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进一步规划和凝练学科建设方向,不断彰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特色,营造“宽松、争论、合作”的学术氛围,构建“团结、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向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优势与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