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院巡礼 > 正文

学院巡礼

学院巡礼丨文学院:扬葩振藻,绣虎雕龙

来源:文学院 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4-06-05 浏览:

文学院是学校“世界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建设单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400余人,硕士研究生550余人,博士研究生210余人,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10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10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45人。学院现设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生)、汉语言文学(拔尖基地班)、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优师计划)、秘书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2020年);秘书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拔尖基地班)为首批设立的国家文科(中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4年),后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

奠基铸魂,积淀丰厚。学院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科,在八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荣光和文化传统。经过郑伯奇、高元白、辛介夫、霍松林、张新科等几代学人的薪火相传,学院才俊辈出,为社会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卓著。近年来,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特聘教授6人,国家级各类人才6人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各类人才计划6人次,陕西省各类人才计划13人次。近五年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7项、其他项目32项,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各级项目17项,省社科基金项目49项,出版专著104种,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3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围绕国家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人民日报》报道文学院张新科教授先进事迹

师德引领,知能并重。学院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经过八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使命担当、动力激活、协同育人、技术融入”四维,“奖-传-赛-帮-警”五协,“重基础训练、重理论素质、重人文修养、重学术规范、重社会实践、重能力提高”六重的“456”融合强基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教研协同力和元典铸魂力“双轮驱动”,学分制、导师制、选拔制、书院制和研学制“五制并举”的“1+2+5”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并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卓越教师,拔尖人才。学院培养了大批扎根西部、甘于奉献的卓越语文教师,为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语文基础教育发展持续助力。学院克服西部地域局限,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先进文化,守护精神家园,铸造民族灵魂”的人才培养基地,发展成为中文研究重镇和“教师摇篮”,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联系。据统计,2011-202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共毕业2920人,其中到西部工作的有2142人,占总人数的73.36%,毕业生高尚的教育情怀和优秀的专业素养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三十年来,学院坚守本科教育底色,以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己任,探索出一套有效的中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累计为国家输送了900多名各级各类中文专业优秀人才,培养出钟明善、黄天树、尤西林、尚永亮、叶舒宪、李浩、张弘、邢向东、杜晓勤、康震等一众知名专家学者和成千上万汉语言文字工作建设者。

2020届公费师范生刘文俊参加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打造品牌,五育并举。文学院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打造了345期“文心阁”师生面对面座谈活动,开展系列“文暖心声”服务活动,组织“写长安——高校牵手中小学校一体协作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手写银杏叶书签系列活动,孕育了“赓续文脉,翰墨育人”为初心的砚友书画社、“吟诗书华章,诵古今雅韵”的秦风诗社等精品社团。特色品牌活动和精品社团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机会和文化体验,如同繁星般点缀着每一位文苑学子的学习与生活。

文学院举办“写长安——高校牵手中小学校一体协作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手写银杏叶书签活动

未来,从深厚积淀和优良传统中走来的文学院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教育事业的全面繁荣而不懈奋斗。